責任編輯:本站編輯 來源:中國農藥工業網 日期:2025-09-19
在水稻種植的全過程中,二化螟的防治始終是農戶繞不開的難題。尤其是中晚稻生長階段,二化螟發生代數多、抗性逐年上升、危害程度深,給糧食安全生產帶來極大挑戰。本期“科學安全用藥空中大講堂”邀請到科迪華(中國)投資有限公司 南方水稻作物技術方案經理 劉偉為大家分享科學系統的綠色防控技術,成為應對這一難題的關鍵。
一、中晚稻二化螟發生態勢與防控核心原則
近年來,二化螟越冬基數持續偏高,全國多地一代越冬蟲量較往年上升50%甚至200倍。受氣候影響,一代孵化率雖因降雨等因素有所降低,但二代積累的蟲源為三代爆發埋下隱患。據全國農技推廣中心預測,江南西部、西南、長江中下游及東部的湖南、江西、浙江等中晚稻主產區,三代二化螟將偏重發生。
從代數來看,華南地區二化螟一年可發生四代,浙江南部、湖南南部、江西南部等區域可達四代,往北至浙江北部、江西北部等地多為三代,更北區域則為兩代半。其中,三代二化螟橫跨苗床與本田兩個場景,蟲態復雜(卵、幼蟲、成蟲并存),若防控不力,四代將在晚稻破口期集中危害,直接影響產量。
“壓前控后”是防控二化螟的核心策略,即重點控制前一代蟲源,減輕后代防治壓力。具體實施需結合種植時間與發生代數精準發力:
二、精準用藥:把握窗口,選對藥劑
二化螟幼蟲從孵化到鉆入稻株僅需3-7天,這一時間段是防治的“黃金窗口”。中晚稻田間蟲態混亂,需通過田間觀察判斷:當發現大量淺黃色變色葉鞘,且扒開后可見小黑頭幼蟲時,即為最佳施藥時機。此時藥劑能直接接觸幼蟲,防效可達最大化。
藥劑選擇需兼顧防效、抗性與安全性,同時考慮兼防其他害蟲(如稻縱卷葉螟、大螟等):
三、三代二化螟防控:苗床+本田協同作戰
三代二化螟一半發生在苗床,一半在本田,采取“苗床防控+本田補防”模式可實現事半功倍的效果:
1.苗床防控:源頭減蟲:苗床期用藥成本低、效率高,移栽前3天內施藥,用量可適當提高(如每畝苗床用藥量為本田的10倍)。因移栽比可達1:80-1:100,相當于一次用藥可保護80-100畝本田,持效期達17-20天,能有效殺滅卵、低齡幼蟲,減少帶入本田的蟲源。
2.本田補防:鞏固防線:移栽后10-20天,結合除草進行“蟲草同防”,選用與除草劑兼容的殺蟲劑,一次施藥兼顧殺蟲與除草,減少用工成本。若苗床防控到位,本田再補防1次,即可有效控制三代二化螟危害。
四、綜合防控:多措施構建生態屏障
綠色防控需跳出“僅靠藥劑”的思維,結合物理、生物等措施,形成立體防控體系:
1.性誘與迷向技術:性誘劑通過誘殺雄蛾,減少交配機會;迷向劑則干擾雌雄蛾通訊,降低產卵量。兩者均可有效壓低蟲源基數,且對環境友好。
五、防控成效與收益保障
二化螟的防治是一個長期而艱巨的任務,但通過科學的綠色防控技術,我們可以有效地控制其危害,保障水稻的豐收。在中晚稻種植期間,希望大家能夠重視二化螟的防治工作,積極應用綠色防控技術,為我國的糧食安全貢獻力量。同時,也希望大家能夠關注生態環境的保護,實現農業的可持續發展。
最后,希望這篇文章能夠對大家有所幫助。如果您在二化螟防治方面有任何疑問或經驗,歡迎在評論區留言交流,讓我們共同為水稻的豐收努力!
來源:中國農藥工業協會“科學安全用藥空中大講堂” 科迪華(中國)投資有限公司 南方水稻作物技術方案經理 劉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