責任編輯:本站編輯 來源:中國農藥工業網 日期:2025-08-28
- 隴東旱作區玉米主要病蟲害防控及高產管理技術 -
在隴東旱作區,玉米種植過程中面臨著多種病蟲害的挑戰,同時科學的管理技術對提高產量至關重要。本期“科學安全用藥空中大講堂”特別邀請到甘肅阿米農業有限公司 總經理 韓龍老師為大家詳細介紹相關知識。

(掃碼收看完整直播課程)
(一)病害
1.青枯病
癥狀:葉片自下而上迅速枯死,莖基部軟化、維管束腐爛,果穗下垂,易倒伏。發病迅速,從發病到全株枯死僅需2-8天,嚴重時減產可達80%以上。
防控措施:目前尚無特效藥劑,關鍵在于選用抗病品種,以預防為主。
2.穗腐病
癥狀:主要表現為果穗腐爛,導致玉米品質下降,霉變籽粒無法用于食品或飼料加工,商品價值大幅降低,還可能因毒素污染威脅食品安全。
防控措施:選用抗病品種;在抽穗期噴施多菌靈、甲基托布津或井岡霉素等藥劑,重點保護果穗;種植過程中使用復合肥,根據玉米需肥規律,按氮、磷、鉀比例約1:0.5:0.8進行配方施肥,提高玉米的抗菌性。
3.大斑病
癥狀:葉片出現長梭形或紡錘形大斑,由下向上蔓延,嚴重時全株葉片枯死。最適發病溫度為20-25°C,相對濕度90%以上。輕度發病減產15%-20%,中度30%-47%,重度可達50%以上。
防控措施:選用抗病品種;在發病初期(病葉率5%時),噴施苯醚甲環唑、丙環唑、吡唑醚菌酯等藥劑,且要注重前期預防。
(二)蟲害
1.雙斑長跗螢葉甲
癥狀:成蟲自上而下啃食玉米葉片,僅留下表皮或網狀葉脈,影響光合作用;還喜食花絲、花藥及雌穗,影響授粉。
特點:具有群聚性與趨嫩性,常聚集在單株玉米上,優先危害嫩葉和雌穗;遷飛性強,成蟲能飛善跳,受驚擾后迅速擴散,防治難度大。
防控措施:噴藥時間選在7月下旬至8月中旬,宜在早晨9點前或下午5點后施藥,此時成蟲活動力弱;可選用菊酯類農藥(如高效氯氟氰菊酯)、噻蟲嗪、高氯?甲維鹽等高效藥劑;由于該蟲遷飛性強,需采取大面積聯防,避免局部防治后蟲害再次擴散。
2.蚜蟲
癥狀及特點:主要聚集在玉米的心葉、雄穗、雌穗及葉片背面吸食汁液,導致葉片發黃、生長受阻,嚴重時形成“黑穗”或“黑株”,影響光合作用和授粉。還能傳播玉米矮花葉病毒和紅葉病毒,加劇產量損失。
防控措施:可噴施10%吡蟲啉可濕性粉劑1500倍液、5%啶蟲脒乳油2000倍液、25%噻蟲嗪水分散劑6000倍液等。采取“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策略,在蚜蟲發生初期及時采取措施。
3.紅蜘蛛
癥狀:主要聚集在玉米葉片背面刺吸汁液,嚴重時整片葉片干枯死亡,導致玉米光合作用受阻,籽粒秕瘦、干癟,嚴重影響產量和品質。
特點:高溫干旱易爆發,7-8月高溫少雨時繁殖迅速,干旱年份危害更嚴重;由下向上蔓延,通常先危害下部葉片,再逐漸向上擴展,嚴重時整株玉米葉片枯黃;傳播速度快,可通過風、農事操作等擴散。
防控措施:農業防治方面,清除田間雜草、深翻土壤、輪作,養殖戶需注意避免使用帶有紅蜘蛛蟲卵的有機肥;化學防治可選用阿維菌素、噠螨靈、螺螨酯等藥劑。需結合多種措施,早發現、早防治。
1.保障出苗率
提高播種質量,檢查機械,預防卡籽,可加入種子潤滑劑確保播種順暢。
搶墑播種,在春耕后,耕地、耙地和鋪膜在同一天完成,減少中間晾曬時間。
采用合理的播種措施,根據當年氣候條件選擇播種位置。在缺水缺墑時,種在附圖側面;墑情好時,種在壟的上部,避免播種到土壤上層導致板結影響出苗。
2.合理的種植模式
春耕更適合當前隴東區域氣候特點,可確保出苗率,尤其對種糧大戶而言,能降低風險。
品種選擇要注重抗病性,了解往年播種經驗或咨詢農資經銷商,查看包裝袋上的風險提示。播種密度方面,旱作區選擇中熟品種,控制播種密度在4500株/畝,保苗密度在4000株/畝;水地可選擇密植型品種。
建議采用白地膜,其能使玉米生長更快,后期放苗人工更少,雖防潮效果不如黑地膜,但綜合成本更低。
采用寬窄行種植模式,使用1米2的膜時,播種在壟溝兩側,形成80與40的寬窄行,利于病害防治和后期農事操作。
3.大喇叭口期關鍵措施
玉米的7葉期到10葉期的某個時間是穗分化期,決定穗行數、穗粗和穗長,此階段水肥管理至關重要。旱作區在此時段噴施葉面肥,可有效提高穗粗和穗長。
辨別葉片數可采用“五光六毛”法,1到5片葉光滑無絨毛,從第6片葉開始有絨毛。當60%以上玉米進入7葉期時,噴施葉面肥,同時可結合紅蜘蛛等蟲害的預防,添加藥劑一次性防治。
4.科學用藥
精準施藥,根據病蟲害發生規律,適時、適量、精準施用高效低毒農藥,減少浪費,提升防治效果。
輪換用藥,避免抗藥性產生,延長農藥使用壽命,確保長期防控效果。
配合抗病品種、合理密植、水肥管理等農藝措施,綜合提升作物抗性和產量。
掌握以上病蟲害防控措施和高產管理技術,有助于隴東旱作區玉米種植戶提高產量和品質,減少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