責任編輯:本站編輯 來源:中國農藥工業協會 日期:2009-03-12
農業部近日制定了《2009年全國小麥重大病蟲防控工作方案》,提出了小麥主要病蟲害的防控技術和措施。
據專家分析,2009年小麥重大病蟲害發生總體重于上年。其中,小麥條銹病發生早、面積大、擴展快、危害重,當前西南、漢水流域和西北麥區大流行態勢已經顯現,黃淮海主產麥區流行風險顯著增大。預計全國發生面積5000萬畝,需防治面積7500萬畝。赤霉病在江淮、長江流域、黃淮部分麥區可能偏重流行,需實施預防面積7000萬畝。穗期蚜蟲在黃淮海及北方大部麥區偏重以上程度發生,發生面積2.3億畝,需防治面積2.5億畝。吸漿蟲在黃淮海麥區中等或偏輕發生,發生面積4000萬畝,需防治面積3000萬畝。另外,紋枯病、白粉病以及局部麥區發生的麥蜘蛛、胞囊線蟲、地下害蟲等防控形勢也不容樂觀。
赤霉病
小麥赤霉病屬氣候型病害,即小麥抽穗、揚花期遇連陰雨天氣是誘發病害發生的主導因子。長江流域、江淮麥區是該病害重點發生區,黃淮海麥區為一般發生區。
藥劑預防技術。若短期天氣預報小麥抽穗-揚花期有3天以上的連陰雨天氣,要全面采取預防措施,打好“保險藥”。防治藥劑可選用多菌靈、或多菌靈加三唑酮、或咪鮮胺類噴霧。如施藥3~6小時內遇雨水沖刷,則應在雨后及時補噴。
選用抗(耐)病品種等。病害常發區應選用穗型細長、小穗排列稀疏、抽穗揚花整齊集中、花期短、殘留花藥少、耐濕性強的品種。如長江流域麥區宜選用揚麥系列品種。同時,加強栽培管理,做到田間溝渠通暢,增施磷、鉀肥,促進麥株健壯,增強抗病能力。
條銹病
小麥條銹病屬大區域流行性病害,前移防控關口是控制病害大面積發生流行的關鍵。早期流行區全面防控。西南麥區、漢水流域是小麥條銹病主要的冬繁區,發病田塊應全面防控,減少當地危害損失和外傳菌源。西北冬麥區要從返青期開始全面落實“帶藥偵查、打點保面”預防措施,病情進入流行期時,要立即組織全面防控。
春季流行區應急防治。黃淮海主產麥區屬小麥條銹病春季流行區。3月下旬至5月上旬是發生防治關鍵時期,當田間平均病葉率達到0.5%~1%時,應大面積防治。
菌源區綜合治理。西北和西南高海拔冷涼麥區是小麥條銹病主要越夏菌源區,要結合種植結構調整等,改種啤飼大麥、油菜、蠶豆等作物,壓縮小麥種植面積,同時通過人工鏟除、除草劑防除等措施,消滅自生麥苗,切斷條銹病循環鏈,有效降低越夏菌源量。西南、西北、漢水流域等小麥條銹病越夏、越冬和冬繁區,要因地制宜推廣種植抗病品種;在確保冬前基本苗數充足的前提下,推廣適期晚播技術;做好秋播藥劑拌種,秋苗期及冬季、早春“打點保面”工作。
小麥條銹病防治可選用三唑酮、烯唑醇、戊唑醇、丙環唑等藥劑。
吸漿蟲
蛹期防治技術。根據系統監測和大田普查結果,當每小方土樣(10×10×20厘米)有蟲蛹2頭以上,選用甲基異硫磷、辛硫磷制成毒土,順麥壟均勻撒施,然后淺鋤,使藥劑翻入土中,再及時中耕澆水。
成蟲期防治技術。當害蟲進入羽化高峰時,每10網復次成蟲量10~25頭,或用兩手扒開麥壟,一眼能看到2~3頭成蟲時,選用毒死蜱、菊酯類農藥噴霧防治,也可用敵敵畏拌上適量麥麩或細土在傍晚撒于田間,熏蒸防治。
選用抗蟲品種及栽培措施。小麥吸漿蟲發生嚴重的麥區,要選種穗型緊密、內外穎緣毛長而密、麥粒皮厚、漿汁不易外溢的抗蟲品種;發生特別嚴重,且適合油菜、蠶豆等作物安全越冬的地區,要及時實施輪作換茬,以減輕危害損失。
穗期蚜蟲
小麥穗期蚜蟲是黃淮海主產麥區及北方冬麥區的主要害蟲,在小麥灌漿期刺吸危害,直接影響千粒重,進而影響小麥產量。同時,小麥灌漿期是多種病蟲重疊發生危害的高峰期。實行殺蟲劑、殺菌劑和磷酸二氫鉀各計各量,混合噴灑,達到治蟲、防病、防早衰等“一噴多防”的效果,有效減少小麥產量損失。
另外,小麥紋枯病、白粉病、麥蜘蛛、地下害蟲等病蟲害也須密切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