責任編輯:本站編輯 來源:中國農藥工業協會 日期:2011-01-18
油菜是安徽寧國市秋播的主要作物,種植面積僅次于水稻,占第二位。由于長期連作,土壤中菌核積累數量增多;雙低油菜的推廣應用,硫代硫苷含量低,抗病性差;秋冬雙發栽培技術的推廣應用,使油菜春季葉面積系數大,清溝的土無處堆放造成清溝瀝水在生產中不能落實;防治時期,油菜長勢茂密、分枝交錯,因防治操作困難而放棄防治或不能適時防治;使油菜菌核病成為油菜生產中的災害性病害;我地近九年中,就有兩年中等程度發生,四年中等偏重發生,三年大發生,一般的農戶減產三成左右,有的農戶減產一半以上,甚至絕收。為搞好油菜菌核病防治,提高油菜產量和品質,本文就防治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探討如下:
一、存在問題
1.清溝瀝水在生產無法中落實盡管所有文獻都提出油菜菌核病防治要清溝瀝水降低田間濕度,但由于推廣了秋冬雙發栽培技術以后,油菜秋末開盤發棵,春后生長良好,葉面積系數大,坰面上沒有空隙堆放從溝中清出的土,從而使清溝瀝水的防治措施在生產中無法落實。本市為沿江江南地區,屬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常年春季多雨,田間易漬水,導致油菜漬害,抑制根系呼吸,吸收能力降低,進而使根系變黑腐爛,影響地上部分生長,誘發病害,同時濕度大給菌核的萌發創造了條件,有利于發病。
2.摘除病老黃葉在生產中不能落實 摘除病老黃葉帶出田間,減少菌源,增加通風透光條件,對控制油菜菌核病有利,但是農業的比較效益低,摘除病老黃葉費工費時,勞動獲得的報酬少,在生產中也無法落實。
3.防治失當 菌核病防治時期,油菜田塊生長茂密,分枝交錯,手動噴霧器下田打藥操作非常困難,再加上剛剛發病時,農民識別不了癥狀,同時還抱有僥幸和惜本心理,往往不進行防治;有的農戶知道油菜菌核病為害大,損失重,也知道要有高效農藥防治,但因后期防治操作困難,僅在初花期防治一次,防治時期失當;另有一些農戶,防治時用老一套多菌靈防治,尚不知多菌靈使用年數已久,防治效果很差(20%~30%)。所以遇到菌核病流行年份為害重,損失大。產量和品質得不到保證。
二、生產中可以落實的防治措施
1.整地時加大溝和坰的寬度現在的油菜生產,大多數農戶的整地方式基本上延用60~70年代的整地方式,即坰寬1.4~1.5米,溝寬20~30厘米。這樣的窄溝,溝邊坡度大,開春解凍后經雨淋流入溝中,造成淤積,導致排水不暢。70年代油菜接雙季稻茬,播栽較晚,春季苗很小,坰面空隙大,清溝工作由隊長統一安排,很好落實。而自推廣了秋冬雙發栽培技術以后,春季油菜長勢很好,葉片多,葉面積系數大坰面上沒有空隙堆放清溝的土,所以清溝工作在生產中不能落實。如將溝擴寬到50~60厘米以后有以下幾個優點:①溝邊坡度小,解凍后,雨淋入溝中的土少,本身淤積小;②溝寬且相對較深,排水易,積水少;③清溝時將溝中心的土清放至溝兩邊,省力又省工,同時解決了清溝土無處放的問題;
2.清溝瀝水,降低田間濕度 開春解凍后清溝瀝水,降低田間濕度,保證雨停田干,土壤空氣充足,根系活力旺盛。因坰面增寬,溝減少了一半,溝中心的淤泥少,將清溝的淤泥放在溝兩邊,清溝方便,省工省時,相信生產中能夠落實。
3.掌握化防適期 寬溝解決了兩坰之間分枝交錯的問題,后期打藥難的問題已解決,就可以適時防治。根據多年在生產實踐中的調查來看,油菜菌核病在中等流行年份,在盛花期和盛花末期防治兩次;在中等偏重和大流行年份,在盛花期、盛花末期和終花期防治三次為宜。
4.選擇高效藥劑 目前防治油菜菌核病效果較好的藥劑有:50%速克靈可濕性粉劑,用量1125~1500克/公頃;25%保鮮克乳油,用量450~600克/公頃;2%菌克毒克水劑,用量1800~2700毫升/公頃。